1個月在線問診人次超千萬
自今年1月下旬起,互聯網醫療企業紛紛陸續開通了在線義診或在線問診通道,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補充力量。
從已公布問診量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平臺數據來看,疫情期間的在線問診人次已超千萬。
據平安好醫生APP顯示,疫情期間,截至2月25日,平安好醫生已累計提供了超800萬次問診。此外,截至2月19日,好大夫在線免費義診已服務168萬人次。截至2月13日下午,春雨醫生服務用戶量超過107萬人次。截至2月5日,丁香園疫情期間總問診量達60萬。
1個多月的時間實現線上診療超千萬人次,這是怎樣的規模水平?
被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2018年年門診量770余萬人次。由此對比來看,規模超大的三甲醫院,相當于需要約1年半的時間才能實現千萬門診量的規模。
省會城市往往聚集了更多優質醫療資源,若和普通地市級三甲醫院相比,上述線上診療人次規模約是后者年門診量的十倍左右。
以邵陽市中心醫院為例,作為湖南邵陽市最大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據其官網介紹,目前其年門診量已突破110萬人次。
中泰證券研報也指出,根據各家公司披露的問診量信息,疫情爆發以來,全網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問診量超千萬次,相當于普通三甲醫院約10年的門診量。
有醫療行業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說,疫情期間是線上問診需求暴增的特殊時期,特別是由于橫跨春節,醫生時間上更為寬泛、靈活,以此與過去醫生在醫院正常工作時間內的年門診量進行對比,這并不是平衡比量。但能達成共識的是,互聯網醫療使得醫療資源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實現跨區域流動,從而滿足問診需求,實現了問診人次的暴漲。
好大夫在線CEO王航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武漢等疫情爆發區醫療資源不足,而其他地區實際上有空閑的醫療資源。線下是第一戰場,資源不足時各地醫療資源前來現場援助,而線上可以說是第二戰場,將空閑醫療資源,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同有需要的人們連接起來,將有醫療資源的地方和醫療資源緊缺的地方連接了起來。
醫保支付政策利好平臺留住用戶
如何轉化、培養并使這波新流量成為自身的可付費用戶,將成為各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深耕的重點。
互聯網巨頭企業因為其龐大的業務體系而具有優勢。易觀醫療行業高級分析師陳喬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巨頭企業將醫療服務產品嵌入到場景中,利用旗下入口級應用(如支付寶、微信等),通過提供義診讓用戶接觸和了解服務,使用戶留在其主業務體系中,從而鞏固用戶粘性,挖掘用戶更多變現價值。
而對更多互聯網醫療平臺而言,一位券商分析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線問診服務延伸是一個探索方向,例如檢查、檢驗、售藥等。不過,支付瓶頸是互聯網醫療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這影響了用戶使用互聯網醫療的積極性。例如,在線問診服務延伸到售藥上,會因支付方的缺席而導致用戶最終還是回歸線下醫院去購藥。
如今這一問題也已受到重視。2月26日,武漢市醫療保障局為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通醫保支付。該互聯網醫院可為武漢市高血壓、糖尿病、乙肝等10個重癥慢病的參保人員提供線上診斷、處方外配、在線支付和線下藥品配送上門服務。
3月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批準設置互聯網醫院或批準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按照自愿原則,與統籌地區醫保經辦機構簽訂補充協議后,其為參保人員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復診服務可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在業內看來,互聯網復診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原本自費的針對常見病和慢性病的“互聯網+”復診將進一步減免,這將顯著提升民眾選擇線上問診的積極性,驅動民眾就醫習慣的轉變。
對此,醫藥咨詢機構沙利文分析預測表示,2019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已達267億元,2026年有望增長至1978億元。
行業跑馬圈地加速分化
疫情下反應的實際需求以及政策利好疊加下,醫院也將加快“線上化”,這與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發展方向相契合。